当前位置: 首页 ? 廉政文化 ? 清风文苑 ? 文学 ? 正文
详细新闻

【人间草木】桃花源中桃花香

点击数: 次  作者: 更新时间:2016-12-16

 

来源: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《诗经》中写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,诗人看到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,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,于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。桃花就成了女子的象征。当然了,随着时代和审美的发展,桃花在这一意蕴之外,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,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桃花源”。

    说桃花,必然要说到桃花源。什么是桃花源?桃花源,其实代表着一个理想的社会,体现了人们的美好追求与向往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追寻的一个文化意象。

  “桃花源”是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并诗中所描绘的理想和睦的社会形态,宁静、富饶而又淳朴。在陶渊明的笔下,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,在不经意之间,看到一片桃花林。桃花夹岸而生,桃花夭夭盛开,地上落英缤纷。他感到很惊讶,就又向前走去,去看看桃花林的尽头是什么。结果发现了一个“桃花源”:
    
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
  俨然一幅田园风光。《桃花源诗》也这样描绘:

  相命肆农耕,日入从所憩。桑竹垂余荫,菽稷随时艺。春蚕收长丝,秋熟靡王税。荒路暧交通,鸡犬互鸣吠。俎豆犹古法,衣裳无新制。童孺纵行歌,斑白欢游诣。

  这又俨然一幅古时候的农耕图。在桃花源里,我们能感受到自然古朴,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,感受到自足与富饶,还感受到隐逸之风,超然物外,人们平静安详而怡然有余乐。这一乐园的背景,是夹岸而生的桃花与潺潺流动的溪水,朴素的村落有着诗意的烂漫。

  由于《桃花源记》所描绘的这一理想图式,既是不同流俗的文人心所向往的地方,也是历代人们追寻的乐土,因此引起了历代文人画家的注意。他们将自己对精神原乡的生命追寻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想象,借由桃花源主题的深化或异化来表现,从而创作了一系列的“桃花源”文学。或者在桃花源的概念之上增加相关的神话传说,或者创作大量的咏叹诗文,或者附会古迹,或者付诸绘画。

  徐陵因为山斋无“俗人”,于是将其比作桃花源,“桃源惊往客,鹤峤断来宾。”(《山斋诗》)

  刘长卿想象了一幅桃源图,山居景色,悠然入胜,“桃源定在深处,涧水浮来落花。”(《寻张逸人山居》)

  李白则想在建功立业之后,去往桃花源隐居,“功成拂衣去,归入武陵源。”(《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》)

  杜甫行走在赤谷,见溪水潺潺,鸟雀飞舞,好像来到了桃花源,“如行武陵暮,欲问桃花宿。”(《赤谷西崦人家》)

  苏轼更是将桃花源看做一种精神境界,是一种随遇而安、淡泊宁静的心态,“桃源信不远,藜杖可小憩。”(《和陶桃花源》)

  而广为人知的另一首“桃花诗”唐伯虎《桃花庵诗》,虽然没有写桃花源,但思想情韵却与桃花源极为相似。唐伯虎写:

  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下桃花仙。桃花仙人种桃树,又摘桃花卖酒钱。
  酒醒只在花前坐,酒醉还来花下眠。半醒半醉日复日,花落花开年复年。
  但愿老死花酒间,不愿鞠躬车马前。车尘马足富者趣,酒盏花枝贫者缘。
  若将富贵比贫贱,一在平地一在天。若将贫贱比车马,他得驱驰我得闲。
  别人笑我忒疯癫,我笑别人看不穿。不见五陵豪杰墓,无花无酒锄做田。

  总之,桃花源的意象都带上浓重的隐逸意蕴,连带着桃花也有了隐逸之风。

  而以《桃花源记》为题材的绘画,更是被称之为桃源图。如明代周臣的桃花源图人物刻画细致、表情入微,山石用笔遒劲、大刀阔斧,渔人村民、桃花茅舍、农夫耕牛,苍松远山,动静呼应,生动展现了一幅桃源美景,表现了桃源境界的旷远和幽深。

  清代袁耀的桃源图,有着突兀的峰岳、如镜的湖水、自在生活其间的人们,境界幽美,起伏变化,虚实对比,动感性强,令人心驰神往。

  可以说,桃花源的题材在历代的接受、增补、创作中,不断衍生、不断丰满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永恒话题。直至今日,仍有人不断书写。陶渊明所勾画的“桃花源”,在历经岁月冲洗之后,依然散发着源源不断的艺术魅力。